Search

很久以前,有一個國中老師跟我說過,雖然法令已經沒有規定,但是學校還是有一種默契,希望孩子儘量不要染髮...

  • Share this:

很久以前,有一個國中老師跟我說過,雖然法令已經沒有規定,但是學校還是有一種默契,希望孩子儘量不要染髮,但是,後來有民意代表去抗議幫孩子爭取,開放的第一天,學校迎來了染橘髮、染綠髮、金髮色的孩子,對那個老師來說其實是很挫敗的,因為其中有幾個他一直在輔導他們的功課,班上同學也沒有因為成績而看不起這些孩子,但是,那橘色的頭髮讓他們變成了另類的存在,孩子認為這樣的酷,才可以得到外面那群孩子們的認同,是老大的認同。

老師很挫敗的說:「我們沒有幫他貼標籤,他卻幫自己貼了標籤。』

那時候的我不懂,髮型是一種自主權,真正有問題的是為什麼因為別人頭髮顏色的不同,就要貼上壞學生的標籤?

前陣子有一個媽媽來問我,一個大女孩堅持要去同學家裡過夜,媽媽不准她去,因為你根本不知道對方家庭成員的狀況,不知道對方的爸爸與叔叔是怎樣的人,更不知道對方的哥哥又是怎樣的人,你不知道哪時候人會變成狼,女孩很生氣的吼媽媽說:『人家明明是好人,媽媽你想太多,是妳控制狂!』

媽媽又急又氣的跟我說:『我怎麼讓她知道,壞人臉上根本沒有寫壞字,知人知面不知心?』

前兩週,我為了要讓工作室的孩子思考什麼叫做一起成長的朋友,做了一個教案,在那個教案當中,我請孩子們把一些意象的人物放到不同的位置,在那當下我發現孩子們對於人的既定印象非常嚴重,於是,我在隔一週又做了另一個教案。

我將明星光頭前與光頭後的照片散放在一起,讓孩子們去判斷誰是好人誰是壞人,你們敢跟誰聊天。

小學的孩子們一一的說『這個頭髮這麼亂,一定是壞人。』、『這個看起來很凶,就是壞人。』、『這個眼神不對,就是壞人。』、『這個看起來就是慈祥的老人。』
,他們大部分把光頭照型的人當成壞人,把頭髮梳理乾淨且具有笑容的人當成好人。

孩子們用外表看人的方式比大人更嚴重。

我讓孩子懂什麼是心理學內的初始效應,你一開始給人的印象底定了,很容易未來的很多事情都是用這樣的印象在判斷你這個人。

這是心理學的直覺反應,而他們也覺得理所當然。

當我拿出另一張紙,告訴他們『其實,左邊跟右邊是同一個人喔!』

孩子們驚呼不已,因為明明同一個人,卻被他們劃分在好人跟壞人兩邊。

明明他們什麼壞事都沒做。

後來,我不管跟孩子們到哪裡,我會指著某個人說:『你有辦法看出來,這個人是好人還是壞人嗎?』

孩子們告訴我:『真的沒辦法從外表看出來,人是好還是壞。』

知人知面不知心,別人不可避免的都用外表決定第一個主觀意識的這件事,在這群孩子身上開始慢慢的懂了!


Tags:

About author
not provided